“三年行动方案”启动,5000多家上市公司迎高质量新起点,新一轮方案重在提升五种能力
从1990年迎来首批8家公司挂牌到如今千百家公司上市,资本市场扩容节奏明显加快,公司质量与之提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日,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已完成印发,该方案提出的8大举措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前景,从轮廓到细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勾画。多措并举之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向新的台阶可期。
新的期望可期,建立在已有期许实现的基础上。在回顾上一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的“收获”时,李明既谈到了公司数量整体大幅提升的变化,也突出说道“更为重要的是,代表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上市公司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体现在行业更‘新’、规模更‘大’、盈利更‘好’、融资更‘平衡’等方面”。据记者整合统计,有几方面的数据反映了这些变化:
伴随着注册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带动了上市数量规模、市值大幅提升。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量较2019年初增长1360余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87.6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
创新性更加突出。我国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家数已达2367家,占比近五成,较2019年初增长近900余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已形成集群效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2012年的11.7%增长至28.1%。市值超千亿元的新经济行业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51家。
盈利能力韧性十足。2020年以来,A股实体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14%,研发强度由2019 年底的1.81%上升到2.03%。今年上半年,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增速(4.3%)高于规上工业企业(1.0%)。
资本市场助推优化融资结构作用更加明显。2021年,上市公司直接融资6.7万亿元,占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近三成,创历史新高。直接融资中,股权再融资和交易所市场债券融资合计2.5万亿元,占直接融资近四成,比2019年提高8个百分点。同时,2021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8万亿元,占全国并购重组交易金额的近五成,配套融资422.4亿元。
而谈及对于过去两年与接下来行动方案之间的联系,李明提出,“如果说过去两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治乱’,那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一轮方案的核心将是‘提质’。”
“治乱”不会停歇,只是“提质”摆在更显眼位置。如此来看,新方案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
从“治乱”到“提质”的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早已是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基础制度、提质增效的重点工作。2019年以来,证监会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深化改革12项举措的重中之重。如今,先以“治乱”为特点,而后把“提质”视为核心,可以说,推进上市公司质量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着重点。
记者注意到,随着上一轮行动方案告一段落,李明表示,两年多来,证监会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安排,在坚持优化增量,提升公司治理,解决突出问题,优化监管机制,推进常态化退市机制等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以来,证监会“靶向”发力精准打击“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退市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共有105家公司通过不同渠道退出市场,其中,75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历史积累的大量绩差“钉子户”得到集中清理,对构建诚信健康的市场生态形成长期利好,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强化风险意识和价值投资理念。
谈及这一方面,李明在今年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亦有谈及,他说,长期以来,市场对退市有不同的视角和看法,有的认为要将退市数量与上市数量挂钩,要“大进大出”;有的认为退市将造成公司与股东个体利益受损,要尽量少退。在他看来,这两种看法都不妥,对退市的评价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应退尽退”。
据悉,今年强制退市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强制退市的17家,两年退市家数占30多年来全部已退市公司总量的40%。“这些公司的退市,是对市场投资理念、生态系统的深刻扭转,解决了证券监管资源长期与风险公司的无谓纠缠,更是帮助地方政府腾出手来更好谋划发展。退市常态化是困扰资本市场30年的难事大事,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 李明说道。
除了畅通退市渠道的头等大事,证监会也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有效化解风险因素,并取得了成效。据了解,“清欠解保”方面,按照“给时间、真整改”的思路,证监会督促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限期完成整改,违规占用担保整改完成率约90%。股票质押风险方面,“一司一策”推动化解,存在高比例质押的公司家数从高峰期的702家下降至2021年年报的249家。
公司治理亦在“治乱”题内。据了解,2020年12月以来,证监会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公司治理专项行动,这是三十年来对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第一次“全面体检”,发现了8073个问题,推动整改了7702个问题,整改率超过95%,一大批显性问题得到解决。这次专项行动得到的大量治理数据和案例,将为后续的学理研究、规则制定等工作提供丰富的基础素材。
还有数据显示,目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持续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背景下,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家数由2019年年报的276家下降至2021年年报的249家。
出口入口双把关,上市公司应具备五大能力
上市公司持续快速发展,除了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关键力量,也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资产定价、风险缓释等功能的必然要求。整体而言,上市公司结构和总体面貌有了可喜变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取得积极成效。
但李明也提到,当前上市公司还面临一些问题:有的公司经营效益还要改善,长期亏损或处于盈亏边缘;有的公司市场认可度有待提高,虽然利润总体稳步上升,但估值长期徘徊不前;有的公司规范治理内生动力还不足,治理水平离各方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的公司发展活力还需增强,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尚有差距,许多“卡脖子”领域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经记者梳理,新一轮行动方案着力于大力提升上市公司的“五种能力”,即: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整体而言,新一轮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提质”大到监管规则的质量,细化到上市公司治理的质量。方案包括但不仅限于提到:
在入口端,持续落实优化发行上市条件的要求,严把审核质量关,加大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融资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融资制度,完善并购重组监管机制,更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融合;
在出口端,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
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
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引导促进上市公司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做精做强主业,提升发展质效;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更加规范有活力的民营上市公司;
增强监管温度,密切跟踪调研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及时向相关方面反映企业困难和诉求,为上市公司复工复产、纾困解难、加快发展争取更好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图景,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任务,以及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李明表示,这些任务的实现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离不开一个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站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违规信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