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广东代表委员热议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敢为善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广东代表、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建言,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代表委员反响】
全国政协常委程萍: 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上推动海峡两岸合作交流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程萍倍感亲切暖心、干劲十足。
“在推动海峡两岸和平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任务上,民革有光荣历史和独特传统。”程萍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民革在新时代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任务作了系统阐述,为民革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她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程萍说,去年,民革广东省委会在促进两岸交流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成功举办首场‘粤台高层次人才面对面’活动,邀请在粤工作多年的台籍专家及民革高层次党员代表,共商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大计。”程萍介绍,同时,还举办2023年“新黄埔”台港澳青年研习营,持续推广建设“台湾青年之家”,协助举办台湾青年实习活动,帮助在粤台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广东、扎根大湾区。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希望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上推动海峡两岸的合作交流,包括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科技和农业领域的合作交流等。”程萍说。
“现场,总书记还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节日祝贺和美好祝福。”程萍表示,自己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敢作为、善作为、求实效,奋力推动广东民革思想政治建设展现新气象、组织发展再上新台阶、参政履职铸就新辉煌、社会服务续写新篇章、祖统工作开创新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何杰: 立足党派特色,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来自深圳的全国政协委员何杰,是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何杰表示,要立足党派特色,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深圳是庚子首义的爆发地。近年来,民革深圳市委会结合自身党派特色,围绕抗战遗址保护、台湾青年来深创业等内容,不遗余力地建言献策,扎实推进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何杰告诉记者,深圳是台商进入祖国大陆最早且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1983年,第一家台资企业来到深圳。截至2023年底,深圳有台资企业8200家,引进台资145亿美元。深圳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基本保持在两岸贸易额的1/6左右。”
此外,何杰谈到,深圳与台湾在经贸合作之外,在体育、文化等方面也有积极交流,“如去年11月在深圳启动的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两岸青年积极参与。”
何杰表示,近年来,他们在台湾青年前往深圳实习、就业等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协助,“接下来,我们除了要继续服务好已在深圳的台湾同胞,帮助台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外,还要立足党派特色,充分发挥孙中山思想的纽带作用,以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为契机,团结海内外和岛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壮大反‘独’促统力量,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高天明: 加大育才力度,努力推动创新药物“中国造”
“对于科技创新,总书记一向非常重视。在此次联组会上,他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告诉记者,党和国家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了系统的部署,作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去落实科技创新,不断满足临床医疗需求,不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高天明对此深有体会:“做脑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的坚持,不能短视。我们做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和评奖,核心目标是要攻克脑疾病发病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诊疗新办法,从而满足临床的迫切需求。”
对于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高天明表示,要加大培养力度,进一步优化激励体系,为他们创造适合施展抱负的环境,提供有吸引力的发展路径和指导,让他们得以成为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中坚力量。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科技角逐的主赛道之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打造。高天明表示,自己将带领团队继续深耕抑郁症研究领域,“我希望未来能研发出治疗抑郁症更好的药物,实现创新药物的中国研发和‘中国造’。这个过程将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我们会持续为之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王新明: 大力提升对精准治污和科学治污的科技支撑
“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指引性和针对性,应该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南针。”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发言后,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感触颇深。他表示,环境资源界是人民政协新设立的界别,总书记的勉励和肯定,让全体环境资源界委员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纷纷表示要不负总书记嘱托,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总书记强调,要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要落实这些目标,我们就要运用改革思路、科技力量、转型方式和市场机制来综合发力,把这些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王新明还谈到,要以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促进和支撑绿色低碳转型,并大幅提升对精准治污和科学治污的科技支撑。要转变治污机制,推进依法长效治污。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的效率和准确性,让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要让绿色低碳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识。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特别是帮助和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环保知识和法规的培训,提高全体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让环保工作真正下沉落实。引导奖励企业研发和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污,提供税收优惠或奖励措施来激励企业采取更先进环保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黄西勤: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国众联集团董事长黄西勤对总书记强调的“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这一点感触颇深。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对的严峻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手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如此突出的位置,令人振奋。”黄西勤告诉记者。
黄西勤是一位有着20多年经验的资产评估师,精耕环境资源评估领域。她认为,目前我国“双碳”工作成效显著,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结合调研所得,她建议稳定有序做好碳市场扩容规划,对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开展碳核查方法学研究;将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编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黄西勤特别提到,建议大力支持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和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碳资产(碳汇)评估、开发、交易。“广东是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和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建议广东加强红树林碳资产评估,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碳汇开发,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贡献更多广东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喻连香: 加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惠州研发中心副主任喻连香说,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如何有效快速地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作为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喻连香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已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材料、固废废水资源化利用科研工作31年,并负责完成40多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服务100多家企业,并在广东惠州、茂名、韶关等地主持研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科技创新平台3个。
喻连香深刻感受到,生态环保产业中的问题往往不只是一个生产环节或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涉及产业链中各环节或行业的问题。“在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过程中,需要政府引导、科技助力和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合力,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她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循环产业与环境协调持续高质量发展。
【数说广东实践】
民革
去年民革广东省委会7件提案入选省政协优秀提案
去年,民革广东省委会把主题教育贯穿到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助力发展、检视整改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抓住“关键少数”示范引领,推动主题教育学深学透,成立省委会理论学习宣讲团,省委会主要领导带头宣讲,全年开展下基层报告会及宣讲60多场。
就高质量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大湾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等重大问题,民革广东省委会积极建言献策。立足广东高质量发展大局,主动邀请民革中央领导来粤深入调研,联合民革中央实施“深港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专题调研。调研报告中大部分建议在国务院发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中得到体现。
唱好重头戏,参政履职结硕果。2023年,民革广东省委会向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45件集体提案,其中3件被列为2023年省领导督办重点提案,7件入选省政协优秀提案。
科技
广东创新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广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定“1+1+X”总体思路(即:1个改革总体方案、1部科技创新条例、若干重点改革任务),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的政策法规体系。
广东创新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4600亿元,全省研发人员13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
广东省共有省级科研机构443家,其中新型研发机构277家,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广东28所高校2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较2020年增长109.52%,增幅全国第一,总量跃居全国第三。
取得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比超过1/3。2023年,广东49所高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4项,金额超过23.7亿元,立项数和金额数再创历史新高。
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青年科研人员入选省重大人才工程占比>60%,青年科研人员获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60%。每年来粤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约38万人次,居全国首位。
2023年,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49万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支柱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4.75万亿元,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7400多亿元。
2023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均居全国前列。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253.18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
生态
广东累计开放城市绿地5.4万亩
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共建设以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为主体的示范点193个,实现县域和省属国有林场全覆盖,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30.9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15.1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评定省级森林城镇35个,建成森林乡村104个,打造绿美古树乡村54个、绿美红色乡村56个;建设森林步道和绿道275公里、碧道1064公里、生态海堤59.5公里,累计开放城市绿地5.4万亩,“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优美环境加快形成。
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出设立南岭国家公园申请,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引种植物超过1700种。建成古树公园24个,建立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示范点80个,建立8.5万株古树名木档案和图文数据库。
紧盯源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8%,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9%、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
完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广州、深圳和肇庆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稳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两年翻了一番。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湛江宝钢点火投产,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标志着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站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违规信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