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见证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感受中国革命老区的蓬勃生机、近距离观察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果、帮助外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多名长期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青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现在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改变着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在他们眼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贡献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泰国青年占塔拉努衮·罗姆差——
“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本报记者 韩 硕
“中国品牌电动汽车越来越受欢迎,比亚迪电动汽车在泰国市场的销售势头强劲。”近期,泰国“经理人在线”新闻网站“New China Insights”专栏刊登了一篇聚焦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文章,收获了许多关注。
泰国青年占塔拉努衮·罗姆差(中文名张英若,图①)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这个专栏的发起人。在中国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业学习后,她先后在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发起这个专栏是为了向更多人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张英若说。
在中国工作生活了近15年,张英若惊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城市发展、科技进步速度惊人,尤其是‘科技+生活’的新兴生活方式,体现在民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科技创新提高了社会效率,给经济注入了发展活力,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英若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倡议,已成为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纽带。任教期间,她开设了一门“‘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合作”课程,颇受学生欢迎,中老铁路等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是她授课的好素材。“中老铁路已成为区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样本,中泰铁路与中老铁路实现贯通后,将打通一条经济发展大动脉,为三国在人员、物资、科技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提供诸多便利,给三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张英若说。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农产品出口市场。2021年,泰国出口的98%的木薯、70%的热带水果、1/3的橡胶和1/10的大米销往中国……”在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后,张英若感慨,“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包括泰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带来新机遇。”
除了基础的泰语课,张英若还把泰中经济合作、泰中旅游产业发展、泰中跨境电商合作等作为教学和研究领域。“我坚信,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对外合作将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张英若说。
哈萨克斯坦青年鲁斯兰——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本报记者 周亚军
90后哈萨克斯坦小伙鲁斯兰(图③),中等个头。记者在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初见他时,他正忙着完善赴东盟国家招商推介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演示文稿。“海南自贸港未来产业布局是怎样的?将带来怎样的投资机遇?这些都是外资企业关注的问题,我要做的就是让政策解读更有针对性、更加一目了然。”
2009年,16岁的鲁斯兰来到海南大学留学。在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又到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在中国学习生活期间,我看到了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决定留在中国,实现自己的价值。”鲁斯兰说。
很快,鲁斯兰就迎来了他的发展机会。2018年,中国宣布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2019年,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面向全球招募人才,鲁斯兰应聘成为第一位外籍员工,并随后成为“全球新闻官”,负责向外国企业、投资者、媒体和商协会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红利和投资机遇,并为外国企业投资海南提供帮助。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样板”被写进2023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这令鲁斯兰倍感振奋。“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启动自由贸易港建设,再到举办消博会,海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正在加快发展,我非常幸运在这个大舞台上实现了人生价值。”鲁斯兰表示,在去年的消博会上,他见证了瑞士历峰集团落地海南的全过程,至今依然记忆深刻。“我们克服疫情影响,在线上前后接触沟通一年多时间,终于敲定了合作,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鲁斯兰对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有感触:“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中国到欧洲多条陆上交通干线都经过哈萨克斯坦。自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哈萨克斯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一系列过境的中欧班列相继开通,促进了哈中两国贸易和投资的合作。以我的家乡阿特劳市为例,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炼油厂等项目已建成投产,带来不少就业机会。在哈萨克斯坦从事石油天然气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也有许多哈萨克斯坦企业到中国投资。”
在鲁斯兰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合作共赢的倡议,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鲁斯兰说:“这些年,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哈萨克斯坦年轻人来到中国学习工作,也有许多中国学生到哈萨克斯坦感受不同的文化。可以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是经济上的,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也成效显著。”
“中国最让我钦佩的地方之一,就是确定一个发展目标,然后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前进。”鲁斯兰认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设定发展目标的同时,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带动了周边国家一起发展,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广受欢迎的关键。”鲁斯兰表示。
尼日利亚青年迈克尔·埃祖仑——
“汲取更多中国发展经验和智慧”
本报记者 万 宇
“在中国的所学和经历给人力量,帮助我实现了自身发展。”尼日利亚青年迈克尔·埃祖仑(图④)在中国求学多年,硕士和博士阶段分别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如今,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尼日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是中非经济合作和国际援助。
提及在中国工作生活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迈克尔的思绪飘回2016年。那一年,他前往陕西延安参加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活动,“这次参观中,令我难忘的不仅是红军长征的故事,还有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长征’。”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在那次走访中,迈克尔去了宝塔山等革命旧址,近距离了解延安精神,也感受到电子商务在当地的蓬勃发展。“一名企业家告诉我们,他通过互联网把延安农村生产的小米卖到全国各地,成功打开了销路,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未来,他还计划把当地农产品推广到其他国家。我们还走访了吴起县和延川县的农村,那里土地肥沃、绿树成行,村民点击鼠标,就能实现让陕北特产走向全国。”迈克尔说。
迈克尔感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如今,延安人民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继续推动这座英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经济领域的研究者,迈克尔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对于非洲的意义。他表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经济活力十足,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蓬勃生机,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迈克尔看来,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对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的发展经验清楚表明有志者事竟成。尼日利亚可以学习中国在减贫、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努力将丰富的矿产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摸索出自己的方案。
“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同非洲国家开展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改善了民生,用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相信,随着尼中两国的合作不断深化,尼日利亚可以汲取更多中国发展经验和智慧,实现两国共同发展。”迈克尔说。
巴基斯坦青年阿姆贾德——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刘洪超
“今年是我在辽宁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我早已融入中国,无法用言语表达对中国的喜爱。”巴基斯坦留学生阿姆贾德(图②)这样形容自己对中国的感情。从儿时起,他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非常感兴趣。2019年,他来到辽宁大学攻读伦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得以近距离了解和认识中国。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阿姆贾德对此深有感触,他回忆起走访阜新市彰武县的经历。在章古台镇,他了解到当地几代人接续努力,花了70多年时间将沙丘荒漠变成绿色家园,“真是一个奇迹”;在四合城镇刘家村,他与种下26万余株树木的侯贵交流;在阿尔乡镇,他和种了一辈子树的已故村支书董福财的家人和乡亲们促膝长谈。“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的力量。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阿姆贾德说。
这些年,阿姆贾德去过辽宁的很多地方。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让他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人也能让自身成长。”被雷锋的故事所感染,阿姆贾德回到学校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新冠疫情发生后,他成为学校第一位国际学生志愿者,主动为在校学生运送并分配三餐、分发抗疫物资、收取生活垃圾,被授予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0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称赞他“助人为乐,勇于担当,以志愿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作为辽宁大学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阿姆贾德非常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伦理学研究中,我时常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2020年,阿姆贾德参加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辽宁行”系列活动。走访沈阳市兴隆台镇时,他被那里与众不同的锡伯族民族文化吸引,和一同前往的中国学生一起策划并拍摄了视频《锡火相传》。视频展现了锡伯族的剪纸、骑射技艺以及欻嘎拉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过程让我近距离感受并了解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阿姆贾德说。
“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兴隆台镇对锡伯族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中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缩影。通过近距离观察村民生活,我感受到中国十分重视扶持民族地区发展。”阿姆贾德说,“我们最后的成片还通过组委会实现了海外传播,收获了广泛关注和点赞,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谈起未来,阿姆贾德希望能继续留在中国工作,“在中国的宝贵经历,让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更多外国受众。”(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站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违规信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