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乡贤+”模式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上海创新“乡贤+”模式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本报记者 余东明
本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9月15日晚,台风“梅花”呼啸了一整夜。次日清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中民村“金家宅村民帮扶理事会”理事长宋玉根起了个大早,他先是挨家挨户了解受灾情况,在得知5组村民潘金珍家房屋椽子断裂后,赶紧找来材料,组织村民上房修理排除隐患。
在上海市金山区的很多乡村,像这样的互帮互助时常上演。小小村民帮扶理事会发挥村里的“能人”“乡贤”作用,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矛盾调解、村庄规划,有力促进乡村平安和谐。
吸纳乡贤参与治理
搬砖、抹泥、砌墙,曾经在“五违四必”中拆除的旧砖瓦,摇身变成“小三园”建设的风景线。《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漫步在乡村道路上,随处可见这些“屏风墙”。其实风景线的设计师和建造者均来自村民自发组织的施工队。
在金山区,一排宅基房就是村民口中的一条“埭”。廊下镇中民村金家宅河北埭8户村民,成为该村“小三园”改造试点的第一条埭,老党员金水琴家成为第一个样板示范户。当地乡贤顾继德作为乡村设计师,给大家画图纸,并手把手指导。
宋玉根既是理事长又是施工队队长,他的面庞被太阳晒得黑红,宽大的双手干起活来格外灵巧。他是村民口中的“老宋”,也是中民村的“法律明白人”,在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老老小小都认识,自从当上了帮扶理事会的理事长和“法律明白人”,村子里大事小事都少不了他。
除了宋玉根,还有6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参加了理事会,他们集基层议事、经济互助于一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筹集并规范使用互助基金,实施“限制来源、规范支出、严格管理、定期公开”的“四条铁则”。
在村党总支引领下,一份《中民村村民帮扶理事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顺利出台。《章程》明确将“坚持依法议事”“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坚持协助政府做好有关工作”“坚持自愿原则”“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五条规定列为推进“民事民议”的工作原则。
立足“依法开展民主协商”,《章程》还明确了“帮扶理事会”的工作“靶向目标”,即“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调解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维护村民民主权利”“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代办基本公共服务”。
正是在理事会的带领下,涉及“五违四必”环境整治、“小三园”新农村建设、集体修路修桥等棘手的公共事项,都坚持以法治思维贯穿民主协商,通过民事民议,提出实施方案,依法有序推进。
“乡村基层民主协商,关键在人。乡贤能人作为上拉‘天线’、下接‘地气’的议事组织者,作用不言而喻。”廊下镇党委副书记陆卫建说,“金家宅村民帮扶理事会”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又形成自己的议事章程和制度,以“埭”为单位进行精细化、法治化管理,让村委会和村民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能迅速直接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
乡贤回流回哺村民
“老宋,家里老人过世了,村子还封着,怎么办?”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宋玉根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村里一位九旬老人猝然离世,儿女都不在身边,难题交到了老宋手中。联系殡仪馆、村委会开证明,帮扶理事会组织人员上门帮助料理后事。
“理事会成立之初就提出让‘小老人’帮‘老老人’,村子里老人居多,年轻人较少,每户人家单打独斗力不从心,有了理事会,大家事大家议,互帮互助,难题解决了,大家也就舒心了。”宋玉根说。
在中民村党总支书记赵慧看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短板需要以法治方式加以解决,帮扶理事会既是村民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基层依法治理的平台,也是政府与村民沟通的桥梁,全体村民凝聚成一个富有温度、充满温情的乡村依法治理共同体。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空心村”涌现出来,并陷入邻里冷淡的困局,如何实现“既能看得见发展,又能记得住乡愁”?
为此,中民村以“乡情”“乡愁”为桥梁助力新农村发展,让怀有浓厚“乡情”“乡愁”的人才回流乡村,回哺村民。回流的乡贤帮助村委会建设基础设施、慰问困难群众、解决村民就业,极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村委会在经济收益增长缓慢和群众需求日益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如今,中民村依托工程项目,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招商引税、产业扶持、对外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提升村集体经济,以每年翻一番的优异成绩,成为“廊下镇村级经济先进工作集体”,进一步促进基层依法治理的纵深发展。
民事民议蔚然成风
驱车进入中民村,入村口的一段马路恰逢转弯,如今开阔平整,而在一年前,为了拓宽马路,沿路的两家邻里险些撕破脸。
家住马路沿线的老金本想趁着土地整治项目的东风,把入村口的马路拓宽,方便车辆进出,但邻居不同意,原因是拓宽转弯口就要涉及家中自留地,现在又在创建美丽家园,前面又要砌小矮墙,原本不多的土地再次被占用就所剩无几了。
眼见双方各不相让,村子里的乡贤站了出来,听取各方诉求后,提出了一个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将原来占用的自留地退回来,然后往路南面拓宽,这样既不影响转弯也不影响乡村打造美丽家园。
像这样的纠纷调解,在当地屡见不鲜。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金家宅村民帮扶理事会”累计开展各类自治议事活动38次,1248人次参与议事,助力化解纠纷36起,村内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矛盾纠纷连年下降。
廊下镇司法所所长奚锋说,“非诉社区”创建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中民村帮扶理事会的经验做法已经在全镇推广,力求“小事不出埭,大事不出村”,争创可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非诉社区”。
事实上,不止中民村,让乡贤能人带动百姓开展“民事民议”,自发解决身边事的做法在金山蔚然成风。
位于沪浙交界处的廊下镇山塘村,在“毗邻党建”引领下成立“村落议站”,组建“村落管家”“商户联盟”队伍,进一步破解毗邻地区治理不同步、风貌不统一等问题,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山阳镇中兴村创新探索“宅基议事”制度,完善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的运行机制,将村务村事决策权彻底交给村民,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基层治理难题。
“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依靠老娘舅、民间说事人等乡贤力量化解矛盾,避讼息事,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下基层社会治理中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构成基层民主协商制的雏形。”金山区司法局局长陆才华说,这样做可以很好地使“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四治融合、相辅相成,有效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有力推进矛盾纠纷前端治理防未病、中端排查化初病、末端化解治已病,助力“非诉社区”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与满意度。(法治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站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违规信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