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土耳其震中的“中国村”:见证来自中国的关爱
“中国村”安置点由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与土方合作建设,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帐篷。村内设有保健室、洗衣房等设施,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还尊重当地习俗设置了祷告室。“中国村”曾一度为近400人提供生活保障,目前有287名受灾民众入住。
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会长李木子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村”的建设着实不易,团队克服了余震、低温、水电短缺等困难,从开工建设到第一批居民入住,仅用了10天时间。
负责“中国村”规划设计的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委员张复星说,规划营地时,团队充分考虑了帐篷的间距、采光、通风、排水等多种因素,在保证营地功能齐全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居民居住的舒适性。
穆斯塔法·阿拉格兹是卡赫拉曼马拉什本地人,他的房屋被地震摧毁了,目前居住在“中国村”。“我非常感激中国朋友给我们的支持,我在这里过得非常开心。”阿拉格兹说。
“中国村”除了提供生活保障外,还招募中国志愿者,帮扶受灾民众。从开工建设到正常运转的近3个月中,共有20多名从国内和周边国家自愿前来的中国志愿者。他们和受灾民众一同吃住。在这里做翻译,协调物资发放,当中文老师,提供儿童心理辅导……
中国志愿者方明道已经来“中国村”服务7次,每次一周左右。他这次带来了自己的投影仪,召集营地的孩子们一起看球赛。“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努力让孩子们放松下来,消除地震在他们心里造成的创伤。”方明道说。
第4次来“中国村”的汪琴是这里的中文老师。她表示,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每次上课都会有十几个学生。通过学中文、玩游戏,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15岁的优素福·埃伦·凯在震后和家人一起搬到“中国村”,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两个月。他说:“我们和中国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看电影、做游戏,他们还教我们中文。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剪辑:王沛;编辑:马骁、徐晓蕾、梁尚刚、陈玉芬)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站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违规信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