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20:16:26来源:

篇1:数学新课标内容标准(小学1200字以上叙事)

 

第一环节)小学数学新课标第一学段内容及其具体目标(内容在幻灯里面)根据本段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5、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6、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7、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二环节)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九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尼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氢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

“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上册)教学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学习用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进一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

“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作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理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统计”主要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简单统计表和“方块图”的认识,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增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测定方向,是结合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对有关方位的认识,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单位的学习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线索安排活动,充分展示了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第三个环节)

第四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

第三段,第5—7页的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所谓有余数的除法,是根据在整数集中除法运算不是总能施行的情况,而对于除法运算的意义所作的补充规定。即,如果两个整数相除不能得到整数商,那么被除数中最多含有除数的个数,叫做不完全商;所余的部分,即被除数减去不完全商与除数乘积所得的差,叫余数。像这样的除法运算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叵10根小棒,提出:1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捕中。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一道有余数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

第2页“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三道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叵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第三,要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再说说具体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3、借助直观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主要有三条:一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二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已有知识;三是对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要求7个桃,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就是求7里面最多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7÷3的竖式,分别思考:竖式中的7表示一共要分7个桃,那么竖式中的6呢?6是怎样算出来的?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呢?1又是怎样算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认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4、在学生初步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要及时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水平。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试验和调整。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教学“试一试”时,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思考17÷5时应商3。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由此,再通过相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强化这一思路。

5、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来说,“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规,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能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6、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第5-7页练习一的第4、11、12、14题是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联系具体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平均分),不管是否分完,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此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后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和题意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确定答案。如,搭一个棱长是2的正方体,需要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那么27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最多可以搭多少个?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重要基础。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平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平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两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设计,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为学生提供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的探究任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2011版数学新课标(小学1200字以上叙事)

 

目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篇3:最新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1200字以上叙事)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知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能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

数学活动经验。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数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解决: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态度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3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3

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6.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6)。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例10)。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

3.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1)。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2)。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见例1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22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14)。

(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5)。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16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篇4: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五年级1200字以上记叙文)

 

姓名————————— 等级——————

一、我能填。

1、4.18×0.7的积是( )位小数。

2、4.95保留一位小数是( )。

3、在计算0.73÷0.2时,应先把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点都向( )移动( )位。

4、 当a=3,b=1.5时,5.2a-3b=( )。

5、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0.72727…,是( )。

6、小冬兰家养了a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只数的4倍还多2只。养了( )只白兔。

7、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是12厘米,腰是a厘米,高是b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8、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3.6㎡,它的底边是8.4㎝。它的高是( )厘米。

8、下表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二、我来判断(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 )1、等式是就是方程。

( )2、4.8÷0.07的商与480÷7的商相等。

( )3、x=1.5是2x+6=9的解。

( )4、a+1=a。

( )5、盒中有4个黄球、3个红球(黄球与红球的大小、形状一样),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出黄的可能性是 。

三、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米,高是2.5它的面积是( )。

A.2平方分米 B.4平方分米 C.1平方分米 D.4分米

2、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A.4.3÷x=7×1.5 B.3x+2 C.3x+5<5 D. 4a-2.5b=1.8

3、根据26×73=1898,下列算式的正确的是( )。

A. 2.6×7.3=1.898 B. 2.6×7.3=18.98 C. 2.6×7.3=189.8 D. 26×7.3=189.8

4、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A.8.6÷1.5 B.8.6×0.2 C.8.6×0 D.8.6×1

5、下面算式中,乘号可以省略的是( )。

A.4.5×1.2 B.3.7×a C.7.5×1 D. 5.6+x

四、计算,我能行。

1、口算。

7.5+9.2= 9-2.7= 16-0.9= 2.6×0.3=

4.5÷0.9= 8.5×10= 5.2÷0.2= 1.2×6=

7.9÷0.1= 7.6×4= 4.5÷3= 0.65÷0.1=

(1.5+0.25)×4= 3×0.2×0.5= 12-6.5-3.5=

2、列竖式计算。

5.02×4.8 0.98÷0.28 8÷2.7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用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02×4.5 7.8×6.9+2.2×6.9 5.6×0.25

0.654+10.9×6.5 8×(20-1.25) 4.2×1.5-2.74

4、解方程。

5x+5.5=7 6×4-0.5x=12.8 x÷6=3.6

[文章来源于

15×(x+0.6)=18 5.9x-2.4x = 7

五、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六、我来解决实际问题。

1、(1)福娃公司的4台编织机8.5小时编织了2227绳,平均每台编织机每小时可以编织多少米彩绳

(2)福娃公司要用这批彩绳编织中国结,每个中国结需要用3.6绳,这批彩绳最多可以编织多少个 中国结

2、两个铺路队从两端同时施工铺一条2070路,甲队每天铺46乙队每天铺44多少天能铺完这条路

3、上海科技馆上月参观人数达到13.78万人次,其中少年儿童参观者是成人的1.6倍。上月参观科技馆的少年儿童和成人各有多少人次?(用方程解)

4、一块梯形田,上底是16.5米,下底比上底多8.7米,高是上底的2倍,如果每平方米收9.5千克萝卜,这块地可收多少千克萝卜

七、聪明题。

聪聪和明明下军棋,用摸扑克牌来决定由谁先出棋。他们选了四张扑克牌,其中两张是红桃,另两张是黑桃。将四张扑克牌背面朝上,每人摸出一张,如果两人摸出的牌颜色相同,则小平先出棋;如果颜色

不同则小玲先出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摸出两张牌是同样颜色的可能性是( )。

(2)摸出两张牌是不同样颜色的可能性是( )。

(3)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

 

篇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五年级1200字以上记叙文)

 

姓名————————— 等级——————

一、我能填。17分

1、2.5小时=( )分 0.2平方米=( )平方厘米

0.03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厘米,高是X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3、0.24÷0.8=( )÷8=( )

4、梯形的面积是2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5.4厘米,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 )厘米.

5、有五张数字卡片,分别是10,8,9,11,12,如果从这五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相加的和是20的可能性是( )

6、一个三位小数近似值写作0.80,这个小数在取近似值以前最大是( ),最小是( )

7、0.328×1.256的积有( )位小数,37.6÷0.25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

8、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 ),至少( )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9、奶奶今年a岁,小玲今年(a-50)岁,过3年后,奶奶和小玲相差岁。

10、一个学生用计算器算题,在最后一步除以10,错误的乘以10了,因此得出的错误答案数是500正确应该是

二、我来判断(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5分

( )1、0.66666是循环小数.( )

( )2、一个不等于0的数除以0.5,商一定比这个数大.( )

( )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

( )4、方程0.96x=3.96,这个方程的解一定比3.96小.( )

( )5、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三、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对甲、乙两个阴影部分面积的描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面积<乙的面积 B.甲的面积=乙的面积

C. 甲的面积>乙的面积 D.不能确定

2、在下列情况中,( )摸一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A.8白,1红,2黑 B.3蓝,2白,1红. C.6白,3蓝,1黄. D.4红,4白,4黑.

3、0.3÷0.4的商为0.7时,余数是( )

A. 20 B. 2 C. 0.02 D. 0.2

4、四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绘画有a人,比书法人数的2倍少4人,书法小组有多少人?正确的算式是( )

A.2a-4 B. a÷2-4 C.(a+4)÷2 D. (a-4)÷2

5、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 )不变.

A. 面积 B.周长 C.周长和面积 D. 高

四、计算,我能行。43分

1、口算 5分

0.6×8-2.4= 7.2÷2.4×0.1= 0.22= 9.9×11-9.9=

3.5+6.5÷0.5= 10.28-(5.28-1.25)= (8.7+1.3)÷(1.3+8.7)=

10-(8.2+1.8) ÷50= 0.9÷0.9×0.9÷0.9= (1-0.4) ÷(0.85+0.15)=

2、解方程: 12分

2.7×2-1.5x=0 13x-6.8x+x=46.8

2.6x-6.5+3.5=10 2×(x-0.7)=4.8 [文章来源于

3.用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8分

4.86×9.7×0.486×3 (1.25+12.5+125)×8 0.01+3.75×0.8÷0.25

97.73-(17.73+4.9)-5.1 5.4÷(3.94+0.86) ×0.8 (8.1-5.4)÷3.6+8.5

4.(1)求下图的面积(单位:厘米)4分 (2)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4分

五、我来解决实际问题。30分

1、某市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3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的,超出部分按每千米2.4元计算.小清从家到新华书店共付车费17.8元,小清家到新华书店有多少千米

2、一个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4.8米,与这个正方形花坛面积相等的一块三角形底边长1.2米,那么高是多少

3、新风村原计划25天挖一条12.5千米的水渠,现在要多挖7.5千米,同样要在25天完成,这样平均每天要多挖多少千米

4、农具厂计划生产660件小农具,已经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75件,剩下的要在3天完成,每天应做多少件?(用两种方法解)(6分)

5、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共840千克,苹果的质量是梨的3倍,苹果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6、如图,王大爷靠近院墙处用篱笆围一块菜地,篱笆的全长是24.7米,其中的一条边的长度是6.5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聪明题。(任选一题解答)5分

1.强强从家到学校,如果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走,则比以每分钟65米的速度多用6分钟,问强强家与学校相距多少米

2.一次演出,原来每张门票售价15无,现在门票降价到10元,观众增加一倍,门票总收入增加4000元,原来有多少名观众

 

篇6:上册数学课程实用标准(五年级1200字以上叙事)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本套各册教材已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01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从近5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实验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满足各地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研究与编写,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小数乘、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数四则计算在实际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知识容量大,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它们既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的编排,在内容方面与以往教材变化不大,但在编排的思想上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注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的安排、例题的设计、素材的选取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与前一册教材中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相同,本册教材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小数乘法的例1,学生在解决“喜鹊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在探索怎样计算3.5×3的过程中,获得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体会和理解。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与整数笔算教学相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算法,主要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教材展示了学生探索笔算算法的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并注意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小数乘法,例1展示了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条件自主探索,提出关于3.5×3的三种不同算法;例2、例3探讨小数乘法笔算的一般算法和算理,注意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例4则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出小数乘法计算的一般方法。

(3)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教学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都注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等的教学,都是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具体的计算方法。而在连乘、乘加、商的近似数等内容的例题设计上,教材安排了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而且蕴涵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在小数除法单元还安排了“解决问题”小节,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

归上所述可以看出,新的编排使计算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小数乘除法的算法,理解算理,获得相关的知识,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也是一次突破。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探索规律入手,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时,增加了开放性和探索性,如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并问学生“你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又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因而易于理解,但是却不易与中学的教学衔接,到了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现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调整简易方程的教学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引进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之后,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了简易方程的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内容调整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例如,解形如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或加上a,得x=b-a与x=b+a。解形如ax=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或乘上,得x=b÷a与x=ab。这样的解方程过程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本册教材编排将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恢复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在教学解方程时,例题的内容都是实际问题;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时,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

“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教材设计了丰富的观察—判断活动,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同时,练习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教材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脑海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册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首先,每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图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其次,按照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逐步提高探索的难度和要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让学生试着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第三,研究每一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探索并体会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还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前四年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一方面重点教学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使学生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中位数,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学会求数据的中位数,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与概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具体编排上,教材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选取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体会所学知识的含义,为深刻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能性的教学,教材设计了学生经常进行的各种游戏——足球比赛、跳棋、击鼓传花、跳房子,等等。通过操作、实验、研讨,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中蕴涵的数学问题,讨论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丰富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体验,形成对这一抽象概念的正确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中位数的教学也是安排了“掷沙包比赛”的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的、有趣的收集、分析、描述数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教材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关于“可能性”的教学,本套教材分两次安排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册教材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中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都注意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如掷硬币活动,涂色转盘的设计等,使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探索和理解新的知识,从而更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和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形成对等可能性的正确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也是以已学的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仅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很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教学。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符号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设计了“量一量,找规律”和“铺一铺”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图形的特征、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实验教材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知识含量更高的素材:狗的嗅觉细胞数是人的45倍,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国际标准书号的含义等,渗透了有关生物、物理、地理、文化等知识;第七单元例1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示了一封信传递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的价值。第六单元的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教学,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这些都为教师结合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适合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与前几册实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如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等板块。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数字编码

(五)数学综合应用

1.量一量找规律

2.铺一铺

 

篇7: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小学1200字以上叙事)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

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B)(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B、图形与几何C、几何与直观D、图形与直观

3、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B、二C、三D、四

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B)

A、3-4题/分B、1-2题/分C、2-3题/分D、8-10题/分

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C)的意义。

A、分数B、小数C、负数D、万以上的数

7、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D)、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A、克服困难B、解决问题C、相信自己D、乐于思考

8、(B)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A、理解B、了解C、掌握D、经历

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C)的过程。

A、“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

B、“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C、“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

D、“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

10、(D)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C、生成性资源D、信息技术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应用意识的含义

答案要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2、简述行为动词“探索”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3、简述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可见,在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非常必要。

4、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答案要点: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5、简述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体现

答案要点: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案例解析(第1题2分,第2题6分,共8分)

1、如右图,把三角形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出C点旋转后的位置。从课程内容上看:所考察的上位学习目标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2、李明和王佳在一起玩算“24点”的游戏,他们一共算对9次。(1)两位同学算对的次数可能是多少?(请说明可以采用什么策略并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表示次数3分,共4分)

答案要点:可以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列出完整的可能次数3分)

李明算对的次数0123456789王佳算对的次数9876543秘诀:好市口+个性经营210

(二)DIY手工艺品的“热卖化”

二、大学生DIY手工艺制品消费分析

(2)请你解释为什么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2分)

4、“体验化”消费答案要点:只有当算对次数是偶数的时候,两个人算对的次数可能都是奇数,可能都是偶数,这时王佳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由于9是奇数,它是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的和,因此,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只能用表内数字说明得1分,会用奇、偶性明确说明得2分)

五、案例设计(第1、2题各6分,第3题10分,共22分)

1、请举一例来说明是如何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每问2分,共6分)

答:〖例题〗:笼中鸡兔共20只,腿共50条,问鸡兔各几只

(2)缺乏经营经验〖分析与解〗:鸡和兔的只数是两个变化的量,鸡和兔的腿数是固定的量,当总只数和总腿数确定时,可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鸡数+兔子数=20

调研要解决的问题:鸡数×2+兔子数×4=50用X表示鸡数,用Y表示兔子数,模型可简化为:

我们认为:创业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它需要合作、互助。大学生创业“独木难支”。在知识经济时代,事业的成功来自于合作,团队精神。创业更能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我们一个集体的智慧、力量一定能够展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耐心.勇气和坚强的毅力。能够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取得创业的成功。X+Y=20解得:X=15

2X+4Y=50Y=5答:笼中有15只鸡,5只兔子。

“漂亮女生”号称全国连锁店,相信他们有统一的进货渠道。店内到处贴着“10元以下任选”,价格便宜到令人心动。但是转念一想,发夹2.8元,发圈4.8元,皮夹子9.8元,好像和平日讨价还价杀来的心理价位也差不多,只不过把一只20元的发夹还到5元实在辛苦,现在明码标价倒也省心省力。〖解答这类问题的模型是〗:

10、如果学校开设一家DIY手工艺制品店,你希望_____解答鸡兔同笼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为:X+Y=n(是常数)

2X+4Y=(提醒:列表法和假设法都是算术方法,只能一个一个解决具体问题,而用代数建立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性。)

民族性手工艺品。在饰品店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饰品,有最普通的玉制项链、珍珠手链,也有特别一点如景泰蓝的手机挂坠、中国结的耳坠,甚至还有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的藏族饰品。2、请举一例来说明是如何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每问2分,共6分)

答:〖例题〗:计算+++=

〖分析与解〗:观察数学发现,后面一个数是前面数的一半,联想到正方形可以象这样来分一分,结果有意外的发现。如图:

求四个分数的和就是求1-的差,结果为。

〖几何直观的作用是〗:数形结合是典型的几何直观思想的应用,化复杂为简明。

(提醒:此题的例子很多,有两个特征: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2页的内容(见附件图,也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教材),它的学段目标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请就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分解出具体学习目标。

答案要点: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经历同伴交流过程,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算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量关系,归纳出总价=单价×数量。(学习目标的叙写可以采用“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方式,情感态度目标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关键是制定的目标便于后面的书面检测)

(2)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几种习题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并简要说明设计的意图。(要求学生5分钟内能完成)

答案要点:可以设计这几类题目:再现过程的填空题(对竖式步骤的解析);判断正误的说理题;有速度要求的对比题(含中间有0的乘法等);能归纳出新数量关系或运用已归纳出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也可以设计其它类的题目,但注意与学习目标对应。)

 

篇8: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五年级1200字以上)

 

亲爱的同学: (80分钟完卷) 班级 姓名 等级:

你好!为了解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利于今后更快地进步,相信你能轻松、认真地作答。祝你考出好成绩!

一、我能填。20%

1、0.39×1.4的积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2、2÷9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精确到百分位是( )。

3、1.377÷0.99○1.377 2.85÷0.6○2.85×0.6

1.377÷1.9○1.377 3.76×0.8○0.8×3.76

4、在3.3333、7.8484…、5.909090…、3.1415926…中,有( )个循环小数,有( )个无限小数,有( )个有限小数。

5、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就与乙数相等,乙数是4.5,甲乙两数的和是( )。

6、一本故事书有,小明已经读了7天,平均每天读n页,小明读了( )页,当,n=8时,小明还剩下( )页。

7、小红的身份证号码是370103199901273054,小红是( 年 月 日 )。

8、一块三角形围巾的面积是5.2d,高是1.3d底是( )d

9、有五张数字卡片,分别是10、8、9、11、12,它们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如果从五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相加的和是20的可能性是( )。

10、如果6x-18的值是42,那么4x-18的值是( )。

二、我是小法官,我来判断。5%

( )1、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成整数,才能进行计算。

( )2、6.666666是循环小数。

( )3、3a+a=3a2

( )4、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

( )5、抛硬币依次是:正、反、正、反……,那么第10次抛的一定是反。

三、我会选。5%

1、不要小瞧1滴水,1滴水滴1小时可以集到3.6千克水。下面结果接近1滴水滴1年可集的数量的是( )

A、3600千克 B、31吨 C、13140千克 D、3.1吨

2、下列各式中,( )与2.1÷0.14的商相等。

A、21÷1.4 B、21÷0.14 C、21÷0.014 D、2.1÷0.014

3、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 )不变。

A、面积 B、周长 C、周长和面积 D、都改变了

4、张强从右侧面看到一个物体的面如图: ,这个物体是( )。

5、一堆圆木,堆成梯形状,下层12根,上层7根,每相邻两层差一根,这堆圆木共有( )根。

A.57 B.50 C.76 D.45

四、计算题。41%

1,直接写出得数。5%

0.2×0.04= 0.24÷0.3= 8÷5= 0.45÷0.5=

0.43×0.3= 3.6÷0.01= 0.12+0.8= 0.8×1.25=

4.5+3.5×3= 0.5+1.5÷1.5-0.5=

2,列竖式计算。8%

7.86×2.3= 4.65÷1.3= 8÷37 0.38×4.72

(验算)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保留两位小数)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12%

4.27÷0.7×1.3 18.9-18.9÷1.4 8×4.6+3.5×8+4.4×8

0.25×1.25×0.16 6.96×9.9 12.5×1.7+9.3×12.5-12.5

4,解方程。10%

5x+6.9=34.4 2.5X-X=1.8 (4.5+X)×2=13

6x-4.8×0.4=5.28 5.2x-3.2+6.8=14

4、计算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单位:CM)6%

10 [文章来源于

2

3

2

6

8 12

七、应用题。29%(6+4+4+6+5+4)

1、现在我们国家的电力资源十分紧张,为了鼓励居民解决用电,电力公司规定,不超过5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65元收费,超过50千瓦时的部分按每千瓦时0.75元收费.

(1)小明家9月份的电话单上写着:上次读数1536千瓦时,本次读数1604千瓦时,小明家9月份实际用电多少千瓦时?应付电费多少元

(2)小明家这一月共交电费47.5元,请你算算小明家这一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2,宁波至上海的公路长36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宁波和上海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8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5千米,求乙车的速度是多少

3、爷爷2007年时74岁,北京奥运会那年,爷爷的岁数比小明岁数的5倍还多5岁。小明今年几岁

b

①用字母分别表示2个三角形的面积。

②求2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

③当梯形面积是18平方厘米,a=6厘米,b=3厘米时,求h。

5、有一块底边长为1.5米,高为12米的三角形状的路标警示牌,如果要在警示牌的两面都漆上油漆,每平方米需要用油漆0.8千克,请你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6、小红和小刚做游戏,他们一人从卡片1、6、3、8中任意抽取两张,如果他们的和是单数则小红获胜,如果他们的和是双数,则小刚获胜。这个玩法公平吗?你能换一张卡片使游戏公平吗

八、我是聪明的“一休”

1、小明先打了一个市内电话给爸爸,用了6分钟,随后又打了一个长途电话,他总共花了2.1元的电话费,长途电话的通话时间是多少

市内电话:前3分钟0.2元,以后每分钟0.1元。 长途电话:每10秒0.1元。

2、计算

1+2+3+……+100=

1+3+5+……+99=

 

篇9: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小学1200字以上应用文)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篇1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小学1000字)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对其每一次的研读都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一次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这让我在数学教学方面有很多收获。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见识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者: 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站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违规信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