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汇编(8篇)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
2023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的新方向,为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出的新要求。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这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创新的根本路径。理论是对时代任务和问题的“解”和“答”。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新的理论,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不同时代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有万千形态,就是因为不同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因而对这些问题和任务的回答也就不同。文化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就在于它是否从事中见理、器中见道,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再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是否做到了下学而上达”。
生活和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任何观念和思想都不可能成为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原因和源头。我们不能幻想从某一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出发来建构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反,我们应该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出发,从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思考和研究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思考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当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只能来自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研究如何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简言之,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学问。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立党立国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兴党兴国依靠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建设和发展好当代中国文化,是由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上层建筑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且归根到底都服务于经济基础。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社会制度,也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统治阶级是剥削者时,这种文化就要表达剥削者的愿望;统治阶级是劳动者时,这种文化就要表达劳动者的愿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了反映和维护其经济基础的主导文化,该国家的存在就难以维系和持续。因此,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定的。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坚持古为今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当代中国文化放到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去考量,让当代中国文化融入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大系中。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就只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文化,就是无根的文化,就不可能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和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它依然还是古代的文化,就不可能成为反映、维护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盲目排外,同时,还要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和全盘吸收。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毛泽东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建设发展面向和解决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的中国人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守正创新为基本方法,利用不同思想资源,不断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发展性理论品格的思想提升。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站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违规信息请联系删除。